人均1千瓦 建设者的荣光
人均1千瓦 建设者的荣光
编者按:2015年2月,我国人均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千瓦,几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的梦想终成现实。20多年来,从人均0.1千瓦到1千瓦,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作为筑梦者,电力建设者们更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努力。
展示风采、诠释荣耀。本刊特别推出《人均1千瓦建设者的荣光》专题报道,邀请深耕电力建设行业的主力军畅谈感受,记录下此刻他们内心的澎湃与自豪
骄傲自豪责任
中国水电八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素华
人均装机1千瓦,对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,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。看到这样一个数据,我打心底充满了骄傲与自豪。
我出生在湖南农村,直到1982年,我的家乡才架起了第一条临时用电线路。那时,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能亲身参与我国的电力建设,为改变电力工业落后的面貌而努力。于是,我选择报考了武汉大学水电施工专业。大学毕业后,我便加入中国水电八局,投身于中国的水电开发事业。在30多年与江河为伴的岁月里,我见证了我国电力建设行业如何一步一步地发展,见证了一座座水电站在祖国的江河上怎样如地标般崛起,见证了国家从缺电、拉闸限电,到走向电力富足的历程,也见证了自己的家乡以及广大农村用上了电,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。
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,也给众多从事电力施工的国有大型企业创造了广阔的舞台———在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、“西部大开发”、“西电东送”、“南水北调”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有了用武之地;同时,也收获了无上的荣光。我所在的单位光荣地成为三峡水电站第一度电的创造者,中国第二大水电站———溪洛渡水电站300米级数字化大坝的建设者,曾创造一个企业一年装机1000万千瓦的奇迹,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全国人均装机1千瓦标志着我国供电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。这个数据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人均慨念,而且是一个质量的人均慨念。经过60多年的建设,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打拼,经过设计、施工、监理和制造企业的共同努力,我国的水电开发能力不断提升,其流域开发规划、水电开发管理水平和水电开发技术、筑坝技术、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、安装技术等,以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。目前,世界排名前十五名的大型、特大型水电经典工程,有七座出自中国人之手。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开发大国,同时,现代火电、核电、风电、光伏发电等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另外,在践行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中,中国企业又把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带向世界,带向第三世界国家。
回望征程,我们骄傲自豪,展望未来,我们任重道远。目前,我国离发达国家人均装机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。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建旗下的骨干子企业,在收获骄傲和自豪的同时,我们更感受到一种责任。我们一定要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紧跟时代发展脉搏,进一步走低碳、节能、环保之路,加快水电施工的转型升级,加快清洁能源建设,通过不断创新,不断超越,把我国水电施工管理与技术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。
电力设计人仍任重道远
中国电建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树荣
在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中,全国电力行业的员工也沉浸于另一个更值得我们庆贺的喜悦时刻———2015年2月,我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突破1千瓦。
作为电力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,我国目前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亿千瓦,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。作为水电人,我们甚感欣慰和自豪的是:我国的水电建设在设计、施工技术、装机容量、装备制造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1910年,我国云南省兴建了第一座水电站———石龙坝水电站,2008年底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。走过了100年发展历史的水电,不但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,更有龙羊峡、葛洲坝、广州抽水蓄能、李家峡、二滩、小浪底、天生桥、大朝山、龙滩、小湾、锦屏、向家坝、溪洛渡等一大批水电站相继建成。
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,水电设计者引以为傲的是:特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、特高碾压混凝土拱坝、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技术有了重大创新和全面突破;一项项世界级技术难题被攻克,水电勘测设计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。水电开发重视可持续发展,重视环保和移民,实现了水电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源源不尽水能源,科学利用泽民生。按照我国政府非化石能源比重到2020年达到15%的承诺,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水电装机要在2020年达到4.2亿千瓦的目标,水电设计者使命光荣,任重道远。
面向未来,我们将按照“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”的要求,全面贯彻“节约、清洁、安全”的能源战略方针,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水电发展新特征,创新设计理念,继续攀登水电科技高峰,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。同时,让中国的水电建设技术“走出去”,让各国人民分享中国水电技术的新成就,为绿色清洁能源营造一片更加美好的蓝天。
为电力建设夯实根基
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总经理 周志强
在我国装机总量和总用电量均居世界第一、人均装机达1千瓦之际,作为中国电力建设者的一员,我倍感鼓舞,感受良深。
过往历练,今日根基。“辨析形势,超前规划;勇于担当,踏实干事”一直是我公司不断前进的宗旨。与祖国同岁的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,已在国内建设了150多座电厂,200多座变电站,完成总装机容量近4000万千瓦,荣获“国优金奖”、“鲁班奖”等30余项。这不仅印证了我公司为国家人均发电装机突破1千瓦所作出的努力,更证实了我们有迎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深厚根基。
正视形势,直面改革。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,环保压力倒逼能源结构调整,行业同质竞争加剧优胜劣汰,作为火电建设国有企业,进行结构调整、加快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时势要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应如何改革前行,才能适应新常态,在淘汰落后产能的激流中逆流而上?我想,应逐步改变传统业务承包模式,革新粗放型运营管理,拥有承建国内外“高、精、尖”大型电力建设项目的能力,并具有一定规模的非传统业务发展支撑,逐步成为高端化、质量化、效益化、一体化的大型工程公司,是火电施工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。
展望未来,转型亮剑。企业未来如何发展应从自身实际出发,我公司以
“双向延伸”转型战略为基础,全面主攻EPC总承包经营运营模式,逐步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,实现企业转型升级。即以中游传统火电基业为基础,上游向EPC、PPP等高端产业延伸,下游做优运行、检修、维护业务,贯通全产业链运营,健全EPC项目运营管理体系机制,拥有国内外领先EPC项目履约管理水平,逐步实现集设计、采购、施工、调试、运行、维护等全产业链“一体化”综合服务能力于一身的工程公司,为加快中国电力建设夯实企业根基。我们的主要措施是:依托已承接的EPC项目,践行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管理运营模式;运用“大数据”工具,加强建设与EPC全产业链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构架;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,运用PDCA管理手段总结EPC运营管理经验,全面打造EPC全产业链一体化管理体系;立足中游产业保核心竞争力,向上拓展EPC、PPP业务,向下巩固“大雁检修品牌”,延伸机组运行维护业务,双向拉长产业链,为实现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新目标作出新贡献。
加强技术储备投身能源建设
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苏建军
在全国人均装机历史性突破1千瓦的喜讯传来之际,回顾我们山东电科院的发展历程,更是感慨万千。
上世纪80年代,为了适应电力基建调试需要,山东电科院挂牌成立了山东电力建设调整试验所,以发电机组调试为主要任务。30多年来,山东电科院调试发电机组230余台,经调试移交生产机组总容量突破7000万千瓦,足迹遍布新疆、内蒙、云南、天津等16个省、直辖市,为国家发电装机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其中,我院为主调试的电源工程有9个项目获
“鲁班奖”,12个项目获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和“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”,连续9年获得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“全国电力建设优秀调试企业”称号,为国家建设安全、经济、高效、优良发电机组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。
特别是近年来,山东电科院凭借国内“电源工程特级调试资质”,以及一流的技术人才和装备,承揽了一大批大容量、高参数火电机组调试,并首次打破进口抽水蓄能机组调试的外方垄断,完全由中方自主完成调试,在国内首家独立完成大型进口海水淡化系统的调试,首家独立承担核电常规岛及BOP项目的调试,创造了调试世界最大空冷超超临界机组、调试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火电机组等一系列全国第一的纪录。2006年调试国内发电机组30余台,移交生产机组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。
今后,山东电科院将继续坚持注重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,加强高新人才培养,紧盯发电技术前沿,特别是国家倡导的新能源发电技术,加强技术资源储备,积极投身国家能源建设,为我国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人均装机容量水平贡献力量。
来源:中电新闻网,信息整理:扬州君昊电气有限公司 http://www.jhdqw.com/
- 上一篇:【两会前瞻之五 新能源篇】时势有利 难险增多 2015/3/4
- 下一篇:断路器开关动特性综合测试仪可以用来测试什么? 2015/3/4